骑射天成 血脉相承
自金朝末年起,建州女真就以精湛的骑射著称。他们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间,狩猎为生,马背上的捕猎生涯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。再加上东北地区山林地貌复杂多变,既有利于培养骑兵的机动性,又能磨砺射手的应变能力。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,建州女真形成了以骑兵为主体的部落武装。
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,他将散落在东北山林中的女真部落逐一征服,统一女真。为了适应不断扩张的征伐需求,努尔哈赤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八旗制度,把全族男丁编入八旗,又称"八旗兵"。其中,镶红旗、正黄旗、镶白旗都是精锐的骑兵旗分,以善骑善射闻名天下。正是这支以骑兵为核心的军队,奠定了后金立国的军事基础。
皇太极继位后,八旗骑兵的作用更加凸显。他先后两次率军挥师中原,与明朝在松锦之战、宁远之战中正面交锋。尤其是宁远之战,双方主力骑兵在战场上短兵相接,火并数十合。据史料记载,明军骑兵最初还能勉强抵挡,但在后金八旗骑兵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下,明军骑兵最终溃不成军。这充分显示出八旗骑兵可怕的冲击力和杀伤力,其背后正是扎实的骑射功底。
皇太极驾崩后,顺治帝继位,在多尔衮等摄政王的辅佐下,后金八旗与明朝决战于山海关。这一战,后金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明军腹地,所向披靡,最终攻入北京城,明朝就此覆灭。八旗骑兵可以说是这场政权更迭的决定性力量。
入主中原后,历代清帝秉承祖制,高度重视骑射。不仅要求亲贵子弟、八旗兵丁勤学骑射,就连文官也要学习,一时间骑射之风盛行,御前大射也成为展示骑射的重要场合。从顺治、康熙到乾隆,亲自上阵参加比射的皇帝不在少数,为的就是以身作则,带动全国上下习武备战。
康熙帝在《训武大臣等谕》中强调:"军中之事,惟骑射为先。满洲人得天下,全赖骑射。今天下一统,不可以骑射废弛。"把满族能入主中原、统一天下归功于骑射,足见其对八旗骑兵的器重。乾隆帝更是骑射的狂热爱好者,常年习射,七十高龄还能挽强弓,令满汉文武百官叹为观止。
由此可见,弓马骑射几乎贯穿了清朝前期的军事生涯。对满族而言,精湛的骑射不啻是刻在骨子里的能力,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天赋。正是这种骑射天成、代代相传的军事素质,推动了满清由一个东北部落迈向入主中原的征程,奠定了顺治开国和康雍乾盛世的军事基础。而弓箭,则成为这段荣光背后最为信赖的武器。
制作严谨 管理有方
作为清军的主要武器,弓箭的制作向来严谨。据《清会典事例》记载,制作一张弓需要经过选材、制胎、包皮、抛光等十几道工序。弓把、弓臂选用榆木、紫藤木或竹子,既有韧性,又能防虫蛀。弓弰则选用桑木,再配以牛角制成的弰头。弓弦有教习弓弦和战阵弓弦两种,分别使用蚕丝和鹿皮。制作时,匠人要根据弓胎的厚薄,精确计算筋、胶用量,才能做出不同拉力的弓。
箭的制作同样严格。箭杆多用杨木、柳木或桦木,需要挑选通直无疵的材料。箭头根据用途分为鈚箭、梅针箭、战箭等多种。其中战箭头小而锐利,专为刺穿盔甲设计。狩猎箭头则较大,如鈚箭箭头呈倒三角形或四边形,射入猎物肉中,能迅速放血致死。制箭时,箭杆要打磨光滑,刻好弦槽,再装上箭头、箭羽,固定牢靠。
为保证弓箭质量,清廷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。兵部设有弓箭库,专门储存和发放官军用弓箭。制作弓箭所需的木料,由驻防将领派人采伐。如宁古塔出产包弓用的桦皮,昌平、密云盛产弓弰、弓胎用料。这些地方每年都要采伐大量木料,运至京师和各驻防,以供制弓用。
制弓匠人由八旗世袭,部分隶属兵部。为督促其工作,清廷按月发放工食银米,优秀者还有赏赐。据乾隆朝的户部奏折,当时在册弓匠就有1118人,可见规模之大。官府每年给皇帝、王公贵族配发定额弓箭,皇帝可达万余支,亲王、郡王也有数千支。这些弓箭都有专人保管,按时更换。
制成的弓箭要经过验收。将领会挑选精壮士兵试射,射程、力道、准头俱佳方能交付使用。弓匠若制作劣弓,轻则鞭笞、罚俸,重则治罪,所造之弓也要收缴。而料钱则由兵部和户部核算,严格限定价格。
雍正年间,兵部尚书明瑞奏称,京城修整箭杆和箭头等费用颇高,而直隶、山东运来的箭杆有砂眼、裂纹,不中用。雍正帝当即下旨,责令兵部确保战备质量,督促各省严格挑选箭杆材料。由此可见,清廷对弓箭质量的重视。
除官府监造外,民间制弓箭者也不乏能工巧匠。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康熙时有个叫祁三的,能在箭上刻字,每个字仅有米粒大小,五步以内能看清。还有一种"一眼箭",箭杆上打一个小眼,射出时破空之声尤为响亮。可见当时制弓造箭之风盛行。
总之,制作严谨、管理有方是清代弓箭工业的突出特点。为适应"军中之事,惟骑射为先"的治军理念,清廷在选材、制作、监管等方面都下足功夫,精益求精,力图为八旗骑兵提供优质可靠的装备。同时,限定价格、确保供给,又能节约军费。正是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,清代的弓箭才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臻于完善,为八旗骑兵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崇尚强弓 赏罚分明
清代皇帝对官兵的骑射能力,尤其是拉弓力度,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。每年秋狝时,皇帝都会亲自视察,将满洲、蒙古的王公贵族、将领召集在一起,赐予弓箭,教以射法。射术精湛者受到嘉奖,拙劣者则被申斥。
雍正五年,雍正帝阅看八旗官兵的射箭,发现有些人"只挽得五六力的弓",射术也不精准。次年春天,雍正再次阅射,发现问题依旧,当即下令将军、都统等长官每日轮流督促属下练习。康熙、乾隆时期也多有这种情况,屡屡上谕要求官兵加强射箭训练。
乾隆帝尤其重视骑射,他在位期间,几乎每年都要阅射。乾隆二十一年阅射时,发现有官员"不及半而矢落",或者"矢低掠地而过",非常恼火。当即召见前锋统领、护军统领等,训斥道,这都是他们平日不勤练习,没用心教导士兵。随后将二统领革职查办,以儆效尤。
不过,乾隆帝对弓力和准头的要求有所侧重。他认为,就算射中靶心,弓力不足,那也谈不上什么骑射;相反,如果力道很足,箭离靶心稍远些,也算是不错的表现。在《射箭式》中,乾隆明确指出"射以力为主,不专尚中的"。可见乾隆帝对弓力之重视。
在皇帝的威压和督促下,八旗官兵练武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。练就一身硬功夫,特别是拉硬弓,成了他们争相追逐的目标。以至于当时流传着一句话,叫做"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",满族官兵则戏谑改成"万般皆下品,唯有硬弓高"。
康熙时,不少蒙古王公与八旗官兵比射,都不得不服气,因为八旗官兵一个个"筋骨粗,膂力伟",拉弓力度惊人。据《蒙古游牧记》记载,当时御前侍卫拉二十多斤重的弓,尚属寻常。而在乾隆朝,能拉二十斤以上硬弓的侍卫就有400多名。有人还能一口气连发三箭,射中百步外的铜钱,令人叹为观止。
在八旗满汉官兵的刺激和带动下,一些汉人官员和武举也投身到骑射的行列。据《日下旧闻考》记载,顺天府尹徐元文能挽百斤硬弓,箭无虚发。当他出任陕西延绥道时,在延安府射鹿中箭,百发百中,"其势若风雨"。
除了八旗官兵,一些地方将领也是响当当的神射手。如陕甘总督年羹尧,曾在三星口骑马射虎,百步穿杨。他麾下的骁骑营更是以精射著称,营中挑选骑射最好的一百名士兵,号称"百骑"。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,这支百骑曾冲杀在前,射杀众多叛军。年羹尧也因军功卓著,受到乾隆帝嘉奖。
如此看来,"拉强弓"之风在八旗官兵中可谓根深蒂固,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。皇帝的崇尚和提倡无疑是一大推手,但官兵们的刻苦练习也必不可少。惟其如此,清初八旗骑兵才能所向披靡,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立下汗马功劳。即便后来兵制日渐废弛,但那种尚武精神依然延续,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冷兵器殇 时代更迭
19世纪中叶,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。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陷北京,咸丰、同治两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。这场失败深刻暴露了大清帝国的腐朽和落后,也让洋务派大臣们幡然醒悟,开始重视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。
从此,中国开启了一段学习西方、追赶西方的历程。在军事上,首当其冲的就是引进西式火器。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等风云人物纷纷上折请购洋枪洋炮,在各自的部队中推行新式操练。与此同时,国人自制的火器也在兴起。如金陵机器局制造的"津门大炮",射程远、威力大,在江南、福建一带部署,震慑效果显著。
相比之下,传统的冷兵器日渐式微。尤其是弓箭,作为骑兵的主要装备,其劣势愈发凸显。在甲午战争中,八旗军仍配有弓箭,但几乎没派上用场。日军装备的枪炮射程远、射速快、杀伤大,骑兵还没冲到跟前就被打退。此后,在一系列与帝国主义的战争中,清军屡战屡败,弓箭逐渐淡出战场。
光绪二十四年,经过百日维新的冲击,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全面改革军制。新军编练处在天津成立,大量选拔年轻官兵学习新式战术,配备洋枪洋炮。而马队编制则大幅缩减,骑兵数量骤减,从此衰落。光绪二十六年,八旗都统衙门裁撤,骑兵营制度也随之废止。象征着满清武功的马队就此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。
20世纪初,义和团运动爆发。团民手持大刀长矛,躬身场面,悍不畏死。但在八国联军的机枪炮火下,仍是以卵击石,死伤惨重。维新派大臣载泽痛心疾首地说:"今之世,非炮则枪,非枪则炮,天下已无冷兵器矣!"这句话道出了晚清冷热兵器更迭的悲凉。
辛亥革命爆发后,弓箭更是销声匿迹。就在一个时代落幕、一个时代开启之际,骑射也从战争利器变成了表演项目。宣统三年,在武英殿前举行了最后一次满汉武试。皇帝虽然仍施箭试射,但场面已是可怜,连连脱靶。赛场上依稀可见骑射的英姿,但那已是黄粱一梦。兵因战革,武随世移。弓弩抛戈,洋枪轰鸣,冷兵器的时代就此落幕。
新的时代,新的挑战。晚清社会危机重重,内忧外患,非革新图强不可。废除旧式军制,学习西方先进武备,是大势所趋,也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。弓箭虽是满清武功的象征,但面对坚船利炮的侵略,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。当历史巨轮滚滚向前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所难免,其中的酸甜苦辣,后人更能感同身受。
如今,弓箭又在奥运赛场上重新绽放光彩。体育健儿弯弓搭箭,射中靶心的快感依旧。但这已是体育运动的范畴,弓箭更多地承载着强身健体、愉悦身心的功能。虽然不再是战场利器,但其坚韧顽强、勇往直前的品格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。毕竟,每一个民族的崛起,既需要先进的物质装备,更需要坚定的精神力量。
参考资料:
《得一录》
《清稗类钞》
《清会典事例》
《钦定大清会典》
《日下旧闻考》
《清史稿·兵志》
《筹办夷务始末》
《东华录》
